我的父亲
在我成长的记忆长河中,有一抹身影始终清晰,那就是我的父亲。他不是那种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的人,也不是总能表达情感的父亲,但他那双历经风霜的手、那张晒得黝黑的脸庞,那一言不发却默默支撑着全家的身影,早已在我心中烙下最深刻的印记。
一、沉默的脊梁
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,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。小时候我总觉得他沉默寡言,有时甚至觉得他有些冷漠。邻居家的父亲会带着孩子去赶集、看戏、打球,而我的父亲,每天不是在田里干活,就是坐在屋檐下抽着旱烟。可等我渐渐长大,才明白父亲的那份沉默里藏着一座山的深情。
他用沉默教会我什么是坚韧。小学五年级那年,我因为一次考试失利,偷偷躲在屋后哭。母亲安慰我没关系,可我却觉得羞愧难当。这时,父亲走了过来,他没有责怪,也没有劝慰,只是伸出他那双粗糙的大手,轻轻拍了拍我的头,说:“走,帮我挑水去。”那天,我们两个在井边来回走了六趟,父亲一句话也没说,可我却觉得心里被装满了力量。
二、手上的茧
父亲的手,是我最早认得的“地图”。那是一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,冬天冻得流血,夏天晒得发黑。我记得有一次,村里来了个油漆工,要给小学粉刷教室。我缠着父亲让我也去看看热闹。父亲蹲在地上摸了摸墙壁说:“这活我干得了。”第二天,他就接下了那活,起早贪黑,干得比油漆工还细致。全村人都说我爹有手艺,可父亲只是咧嘴一笑:“多干点活,多赚点钱,娃还能买两本书。”
那年夏天特别热,父亲穿着破旧的长袖衬衣遮太阳,涂料从手上流到胳膊,一道一道的红痕布满了手臂。我问他疼不疼,他摇头说不疼,可我分明看到他晚上用热水泡手时,咬牙忍着。那天我偷偷写下一句话:“父亲的手,有风霜,有茧,有我未来的方向。”
三、严厉与柔情
在我的记忆中,父亲的“严厉”是远近闻名的。我小时候最怕的就是他那声“回来!”尤其是犯错的时候。他不爱动手打人,但那种严厉的眼神、简短的命令,总让我心惊胆战。
记得有一次,我偷了家里的五块钱去买零食,被父亲发现。他没有吼叫,只是问我:“你觉得花得值吗?”我不敢回答。父亲便坐在门槛上,一言不发地抽了一根烟,然后说:“去,把钱还了。”那天我一个人走了五公里路,回到商店把钱还上。从那以后,我再没动过不属于自己的钱。
可严厉的背后,父亲的柔情总在不经意间流露。每次我感冒发烧,最早发现的人永远是他。他会背着我走到镇上的诊所,给我打吊针,守在旁边一声不响。父亲不会说“我爱你”,但我知道,他比谁都爱我。
四、背影里的爱
最令我难忘的,是我上初中那年。因为学校离家远,要在镇上租房住读。临开学那天,父亲帮我收拾好行李,一路步行送我去学校。太阳很大,他走得气喘吁吁,却始终不让我拎包。
到了学校门口,他站了很久没说话,终于挤出一句:“要听老师的话,别惹事。”我点点头,他却转过身,背着光走进阳光里,影子拉得很长。我就那样看着他的背影,突然觉得鼻子一酸。
从那以后,每次我离家上学,他都会送到村口,然后站在那棵老槐树下,目送我渐行渐远。我知道,他不愿让我看到他眼眶泛红的样子。
五、风雨之后的理解
岁月流转,我也从那个毛头小子长成了成年人。大学毕业后,我留在城市工作,和父亲的联系越来越少。有时候我在想,是否真的了解过这个沉默的男人?
直到那年我工作遭遇瓶颈,事业不顺,心情低落,回家休假。晚上我在院子里坐着发呆,父亲搬了张小板凳坐过来。两人沉默了许久,他说:“你小时候走丢过一次,妈急得哭,我抱着你在村口找了一夜。”
我第一次知道那段往事,第一次看到父亲讲到回忆时红了眼圈。那一夜,我们聊了很多,关于他年轻时如何撑起家,如何省吃俭用供我上学,如何在我不知情的时候,一个人扛下了多少苦与累。
我突然明白,父亲之所以沉默,是因为他用行动代替语言;他之所以严厉,是因为他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。
六、我的父亲,我的山
如今我也成了父亲,每次看到孩子牙牙学语、蹒跚学步,我都忍不住想起我的父亲。他就像一座山,不动声色,却给予我全部庇护;他就像一棵树,深深扎根在贫瘠的土地里,为我遮风挡雨。
有句话说:“世界上最深的爱,是沉默的父爱。”我在父亲那里真切地体会到了。即使如今他已经满头白发、步履蹒跚,我依旧能从他那双眼睛里,看见我最熟悉的那个坚定眼神。
父亲这一生没有什么辉煌的功绩,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事迹,但他用双手改变了我的命运,用爱支撑了一个家的重量。他或许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村父亲中的一个,但在我心中,他就是英雄,是我永远的骄傲。